今天參加由馮將軍帶領的北投社大國防班期末活動行程,目的地是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
早上7點50分同學們在捷運劍潭站集合,準備搭小18公車前往,小18公車40分鐘才一班,雖說有個小字,但 是大巴.
沿途上下車的乘客不多,有如直達車似的,約30分鐘後到達聖人橋站,大夥兒下車往聖人橋走去.
在聖人橋的左邊有往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的指示牌
右邊有至善路三段336巷的指標
上橋後一路往左而行
聖人橋下的溪流-內雙溝溪,一般都稱為內雙溪.靠上游者稱為內雙溪,較下遊者稱為外雙溪.聖人橋下的溪流屬於內雙溪範圍.這是聖人橋右手邊經常可見的溪谷風貌.
但左手邊的溪谷地形大不同,此種地形稱為豆腐岩.
岩石平坦的像一塊塊大小不一的豆腐,正在開水中蒸煮.
經過天溪一橋,二橋.
沿途的產業道路幾乎都是上坡路段.
不過兩側有樹蔭遮蔽走來倒也涼爽.
途中有經過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我們過門而不入,因為那是下午的行程,早上的目的地是全成土雞城.
從聖人橋走到全成土雞城約一小時左右,在捷運劍潭站坐市民小巴1也可到達.
由餐廳內眺望群山
早上10點我們在餐廳內聆聽將軍解說下學期的課程安排,幫同學們慶生,再加上午餐及歡唱卡拉OK等等.這家餐廳沒有華麗的裝潢但菜色多樣又美味.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三段336巷76號
電話:02-2841-2437
用過午餐,1點10分離開全成土雞城往回走,下坡路段整個人好像一直要往下衝,比上坡還難走.
步行約20分鐘後到達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如果從聖人橋走來約30分鐘左右可到.
天溪園屬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特別景觀區,海拔高度約250公尺左右,佔地約8頃,曾閉園十年,經復育有成後再度開放.
解說員在研習教室點名後,隨即播放天溪園之生態影片.
為保持園區自然生態之維護,每天僅接受160人預約入園.
一日兩場:上午10點及下午2點,需由解說人員帶隊入園參觀.
每個月最後一週的週一休館
右為遊客入園報名櫃台(但不接受現場20人以上團體臨時申請入園)
欣賞完了生態影片後,因各自腳力的不同,同學們分成三組-健腳組 健行組(可快可慢) 散步組,由解說員帶隊,前往對面的天溪園中參觀.
沒有預約是無法踏入這個大門的
這是我們健行組的解說員,服務態度親切,解說詳細,
樹皮剝落樹幹光滑的九芎樹,聽說連猴子爬上去都會滑下來,所以又有猴不爬的別稱.
依附在樹幹上的抱樹蕨
很像青蜓的豆娘
樹上掛著好大的一顆螞蟻窩,和蜂窩最大的不同就是螞蟻窩會包著樹幹築巢.
葉子可作菜的紅刺蔥,聽說用葉子炒蛋味道很可口.
青楓樹
大夥兒仔細的聆聽解說員講解園區生態
構樹的樹皮富含纖維,昔日是印製鈔票的好原料.
葉子邊邊捲起來的部份稱為剪葉包,那是有些昆蟲會將葉子捲起來後在裡面產卵,保護幼蟲的孵化,或是包在裡面成蛹等待羽化飛出.有的會將葉子剪剩下一邊,然後再捲起來,剩下的一邊用來吊在葉子上.
步道旁怎會有一顆顆閃閃發亮的紅寶石鑲在葉片上呢?原來這種植物名為「雙花龍葵」,全草具有藥效.
一隻五顏六色發著金光的單代夾蝶的蛹掛在葉片下.
內雙溝溪(內雙溪)流經園區,水量豐沛.
形成許多大大小小的瀑布
曲折蜿蜒的步道沿著溪流而築
行走於步道間,水聲淙淙
再加上蟬鳴 鳥叫 以園區為舞台,合奏出一首首動聽的山林交響曲.
因實施入園管制,步道上滿是苔蘚,放慢腳步拾階而上.
園區內也有平坦好走的山徑
外型像小小鴨掛在樹上的野鴉椿,果實成熟時裂開,露出黑色的種子,好像顆眼珠子眨呀眨的.
野鴉椿在台灣僅分佈於基隆河以北,受東北季風影響之山區,可說是台灣的稀有植物.
雙扇蕨,因為葉片很像破碎的雨傘,所以俗稱「破傘蕨」,是自古老的地質年代即出現,至今仍存活於世的植物,又有孑遺植物之稱.
行經一片蒲葵樹林,蒲葵為棕櫚科,葉子可作蒲扇,以前皇帝上朝時,兩邊的宮女所拿的就是這種蒲扇.古早年代雨天時,農夫所穿的蓑衣也是用蒲葵樹葉去製成的.
葉子上長滿了細毛的食蟲植物-小毛氈苔.小蟲停留於細毛上時,會被分泌出的黏液黏住,再以消化液將小蟲分解。
沿著步道下至觀瀑台
吸收了瀑布所散發出滿滿的陰離子後,踏上階梯往出口前進.
回到了出口,結束天溪園生態之旅.
天溪園內完整的步道系統、豐富的動植物生態、瀑布 、溪澗及解說員詳盡的解說,使我不但達到了健身的目的,也吸收了滿滿的知識,可說是一趟完美的行程.
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三段336巷45號
電話:2841-4855
傳真:2841-4249
更多照片請看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