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走過造型典雅優美的糯米橋,來到清流部落(川中島),尋訪重生的賽德克族社區。
川中島,日人治台期間,因不堪長期遭受日人奴役暴政,馬赫坡社頭目莫那 ・魯道主導,聯合霧社群等六個部落,於1930年10月27日發動「霧社事件」。後抗日族人遭到屠殺,日人將僅存的「餘生者」298名,於1931年5月6日強制迫遷於此。因此地位於北港溪與眉原溪匯流之台地上,日人將之取名為「川中島」。國民政府治台後,將川中島改稱為「清流部落」,隸屬於南投縣仁愛鄉互肋村。
雜貨店老闆請同學們試吃百香果,有些同學向其購買。
日治時代的駐在所位於清風路的高處,方便監視。
台灣光復後改為派出所,如今大門深鎖,看來已裁撤了。
站在派出所前俯瞰清風路兩旁的建築,原住民部落的道路多數是直通到底。
清流社區發展協會樓房的繬上,有電影賽德克・巴萊的畫像。
於921大地震後興建完成的餘生紀念館
餘生紀念碑,台灣光復後,原日人之「川中島社」神祠原址改建為「餘生紀念碑」,供後人憑弔及激勵後進。
餘生紀念館內陳列霧社事件始末及賽德克族固有文化特質之圖文及刀槍衣服等。
霧社抗日事件解說文
餘生紀念館後方草坡上放置日人所建的川中島神社皺型圖,右側有一防空洞,已列入歷史景點。
阿慧說當初賽德克・巴萊電影上映時,遊覽車每天帶來絡繹不絕的人潮喔!如今已歸於平淡。
一片綠油油的稻田
賽德克族的先民們為了族人免於遭受日本人的迫害而壯烈犧牲,另人敬佩!
離開清流部落,往百茶文化園區出發!
待續
全站熱搜